一聲嘹亮的軍號,在福建革命老區寧化再次吹響。它穿越時空,把人們帶回到80多年前的崢嶸歲月。
福建寧化縣革命紀念館(長征館)內靜靜地躺著一冊《中國工農紅軍軍用號譜》。這本號譜,是寧化籍紅軍司號員羅廣茂用一生守護下來的無價之寶。
《中國工農紅軍軍用號譜》現藏于福建寧化縣革命紀念館(長征館)。新華網 劉豐 攝
武警寧化中隊司號員李浩:在福建寧化縣革命紀念館內,珍藏著一本1932年印制的《中國工農紅軍軍用號譜》,它是全國目前唯一一本保存最完整和正規出版印刷的紅軍軍用號譜。這本紅軍軍用號譜為橫式小32開本,內頁20頁,對折成40頁,用毛邊紙、黑油墨印制而成,封面上印有“中國工農紅軍軍用號譜”“中華蘇維埃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印”等文字。為保密起見,內頁曲譜均采用五線譜,收集了紅軍生活、訓練、作戰及部隊番號、職務等曲譜340多首。
1930年初,紅四軍從古田出發途經長汀時,年僅15歲的羅廣茂參加了紅軍。他個頭不大,說話卻中氣很足。入伍后,羅廣茂被選為部隊司號員,到中央軍事學校陸地作戰司號大隊學習。畢業時,部隊領導把一本厚厚的紅軍軍號譜鄭重地交到羅廣茂手中,說道:“小鬼,別小看這本軍號譜,這可是紅軍的‘密碼本’,你的責任可大了,要好好保護它??!”
學習結束后,羅廣茂被安排到朱德軍長身邊擔任司號員。在一次作戰中,他不幸中槍受傷,被安置在當地老鄉家里養傷。傷好以后,他與部隊失去聯系,可是這本寫滿了紅軍機密的號譜還在自己手上。要是讓敵人發現,紅軍在戰場上將完全喪失主動權。于是,羅廣茂悄悄潛回老家,將號譜交給母親,再三交待一定要妥善保管,之后便躲到了偏僻的地方,以避開敵人的視線。
新中國成立后,羅廣茂想找回號譜,可母親年事已高,想不起號譜的藏身之地。直到1974年,花甲之年的羅廣茂在拆建家中谷倉時,在谷倉底板上,意外發現一塊被油紙布層層包裹著的東西。他小心翼翼地打開,原來這就是他找尋了30多年的號譜!
老紅軍羅廣茂珍藏的《中國工農紅軍軍用號譜》和使用過的號嘴。新華網 劉豐 攝
當時恰逢寧化縣革命紀念館籌建,縣里正在廣泛征集革命文物。羅廣茂在找到號譜的第二天便將其捐贈出來。
寧化縣革命紀念館第一任館長王岳良:當時縣委縣政府發了布告,寧化準備建紀念館了,想讓寧化的各個村莊、老百姓有(革命文物)的送上來。另外,我們也組織了一些革命文物征集小分隊,下去征集。在這樣的情況之下,羅廣茂,他是老紅軍了,1974年他翻修倉庫找到了(紅軍軍用號譜),他覺得這個東西要送給我們,就找到我。他講“我有本東西送給你”。我一看,這東西很好。
1994年10月,經國家文物局專家組鑒定,這本軍號譜是研究中國工農紅軍革命斗爭史、紅軍軍事生活及紅軍音樂的寶貴實物資料,為國家一級革命文物。
無獨有偶。武警寧化中隊同樣珍藏著一本手抄軍號譜。這是中隊“00后”戰士李浩的“傳家寶”。
武警寧化中隊司號員李浩:1964年,爺爺參軍時就是擔任司號員。號長為了方便學員們記憶,并且(當時軍號譜)印刷本只有一本,就命令底下的學員必須每人都手繪一本軍號譜。這本手繪軍號譜,爺爺一直伴在身邊,等到他退伍復員之后,也是一直珍藏著。他自己準備了一個箱子,用塑料袋包住,放在箱子里面,一珍藏就是50多年。直到我當兵之前,爺爺將這個號譜送給我,作為一種激勵。這也是一種精神,傳承給我。
武警寧化中隊司號員李浩的爺爺李德厚參軍時手抄的軍號譜。新華網 劉豐 攝
2018年10月1日,全軍按現行規定恢復播放作息號;2019年8月1日起,全軍施行新的司號制度。經過刻苦練習,李浩如愿成為中隊司號員。
武警寧化中隊司號員李浩:戰爭年代,軍號就是命令。當沖鋒號在戰場上響起的時候,我軍官兵總是不怕一切犧牲、不顧一切困難,去完成任務。和平年代,軍號就是號令,已經成為我軍執行命令堅決、紀律嚴明的外在體現,是我軍由小變大、以弱勝強的“精神密碼”。
軍號的故事還在傳承著。2021年,武警寧化中隊向全體官兵逐一配發軍號。在這個中隊,每一名戰士都有自己的專屬軍號。營房里不時能聽到戰士們練習吹號的聲音。
武警寧化中隊營房里新落成的“軍號嘹亮”雕像。新華網 劉豐 攝
武警寧化中隊政治指導員蔡躍:軍號背后的故事是一個關于忠誠、勇氣、犧牲和信仰的故事,也是激勵一代代中隊官兵不辱使命、以隊為家、建功基層的最生動的教科書。為了更好地傳承寧化的紅色文化、紅色密碼以及紅軍的精神,希望中隊全體人員學習司號,人人爭當司號員,用手中的軍號吹出最強音,吹出戰斗力。
80多年過去,紅軍軍號在紅土地上響起,依舊振奮人心,催人奮進。(程立葳 劉豐 陳醉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