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1985年加入《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》以來,中國已成功申報世界遺產55項。其中,首都北京就有7處歷史文化遺產入選“世界文化遺產名錄”,是全國入選數量最多的省市,也是全球世界文化遺產最集中的城市之一。
故宮、長城、頤和園、天壇、周口店遺址、明十三陵、大運河,每一名字,都是巍巍中華熠熠生輝的名片。
伴隨著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在福建福州召開,這些中華文化之瑰寶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。
讓我們通過衛星視角,帶你走進北京,與世界遺產撞個滿懷。
圖為北京市。衛星影像來源:天地圖
7月1日上午,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(拼接照片)。新華社記者 劉金海 攝
3000多年建城史 800多年建都史
北京
是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偉大見證
它擁有過許多“曾用名”
《登幽州臺歌》中的“幽州”
《望薊門》中的“薊”
明初時期成為帝都后
它正式被命名為“京”
如今這個響當當的名字
已經代表中國走向國際
|故宮
圖為北京故宮。衛星影像來源:天地圖
在北京的中軸線上有一座古老的宮殿
名為“故宮”
自1420年建成算起
已經走過了六百年的風霜雨雪
它所承載的歷史太過厚重
以至于面對它
千言萬語都會化成難以言喻的感悟
置身于其中
曾經密密實實的歲月仿佛沒了蹤跡
游客在故宮游覽(資料圖)。新華社記者 侯東濤 攝
雪后故宮(資料圖)。新華網發(故宮博物院供圖)
1987年
故宮作為中國首批進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建筑
得到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
紫禁城是中國五個多世紀以來的最高權力中心
它以園林景觀和容納了家具及工藝品的
9000個房間的龐大建筑群
成為明清時代中國文明無價的歷史見證
冬日故宮(資料圖)。新華網發(故宮博物院供圖)
故宮春景(資料圖)。新華社記者 王君璐 攝
故宮占地面積約72萬平方米
建筑面積約15萬平方米
堪稱中國古典建筑的典范
這座龐大的宮殿內
收藏的文物多達186萬多件(套)
7000年的中華文明史
都可以在這里找到縮影
|天壇
圖為天壇公園。衛星影像來源:天地圖
從故宮向南便是天壇
它是現存中國古代規模最大的祭祀建筑群
是明清兩朝皇帝祭天、祈谷和祈雨的場所
故名“天壇”
天壇祈年殿(資料圖)。新華網發(圖片來源:視覺中國)
天壇祈年殿(資料圖)。新華網發(圖片來源:視覺中國)
它是王權天賜的象征
是古代中國人宇宙觀的集中體現
在中國諸多的古建筑中
它的存在極為特別
1998年
“北京皇家祭壇—天壇”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
|頤和園
圖為頤和園。衛星影像來源:天地圖
2017年12月21日,北頤和園十七孔橋金光穿洞。新華網發(圖片來源:視覺中國)
將目光投向故宮的西北方
宏偉壯麗的頤和園如一幅山水畫卷
在眼前緩緩展開
這里曾經是清朝的皇家行宮和皇家園林
至今已有二百七十余年的歷史
純白的雪與朱紅的瓦交相輝映,宛如畫卷(資料圖)。新華社記者 陳建力 攝
2017年12月22日,頤和園蘇州街一景。新華網發(圖片來源:視覺中國)
“嵐光疊翠巍云塔,湖影回廊漾梵樓”
平靜的昆明湖宛如一塊明鏡
青山、高塔、拱橋
它們借著晨光對鏡梳妝
落日時分的頤和園西堤,余暉籠罩之下,高低起伏的山脈仿佛披上了金色的薄紗(資料圖)。新華社記者 陳建力 攝
2018年3月27日,頤和園春景。新華網發(圖片來源:視覺中國)
1998年
這座皇家的后花園
中國風景園林設計中的杰作
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為世界文化遺產
|明十三陵
圖為明十三陵。衛星影像來源:天地圖
風雪定陵 (圖片來源:明十三陵官方網站)
繼續向北
在遠離紛鬧都市的天壽山腳下
明十三陵安靜地躺在這里
這里埋葬著明朝十三位皇帝及他們的嬪妃
是全球保存最完整的
埋葬皇帝最多的皇陵墓葬群之一
2003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
明十三陵 (圖片來源:明十三陵官方網站)
定陵(圖片來源:明十三陵官方網站)
十八嶺峰巍巍乎,四勢呈祥
形肖銅鑼,穴居中央
在中國傳統風水學指導下
明十三陵的選址和建設
十分追求形同“天造地設”的完美境界
用以體現“天人合一”的哲學觀點
這一獨特的藝術成就
卻在數百年后
“為一處已消逝的文明提供獨特的見證”
|周口店遺址
圖為北京周口店遺址。衛星影像來源:天地圖
這里是目前世界上同期材料
最豐富最全面最系統和最具代表性的
古人類遺址之一
這里深埋著解鎖人類起源奧秘的密碼
這里就是北京周口店遺址
1987年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
2018年9月,猿人洞重新向公眾開放,保護棚科技感十足(無人機航拍,2018年11月16日攝)。新華社記者 羅曉光 攝
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博物館展出的“北京人”復原像(2018年11月16日攝)。新華社記者 羅曉光 攝
一塊碎骨片開啟“北京人”百年傳奇
萬年周口店濃縮人類文明前世今生
“北京人”的發現
將人類歷史從距今大約10萬年推前了幾十萬年
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官員曾感嘆
周口店遺址如果不列入世界遺產名錄
那中國就沒有世界文化遺產
|長城
圖為八達嶺長城。衛星影像來源:天地圖
長城
從東到西綿延萬里
從古至今修筑延續2000多年
它凝聚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
是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的重要象征
古時它是抵御外敵的工具
今日它承載著守望和平開放包容的時代精神
迎接著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
深秋時節,北京八達嶺長城紅葉進入最佳觀賞期,紅葉映長城美如畫卷(資料圖)。 新華社記者 陳曄華 攝
八達嶺長城秋色(資料圖)。新華社記者 陳曄華 攝
文化遺產記載了人類的生活遺跡
觸摸歷史遺跡或許冰冷
但感受歷史發展、探究歷史脈絡
應薪火不滅
?
監制:敖春磊
策劃:程立葳
制作:袁羽 實習生 陳宛瑩 潘雨曦 馬丹寧
衛星數據來源:天地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