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華網福州7月31日電(肖和勇 蔣巧玲)這些散落在崇山峻嶺中的古老民居,或圓或方或異形,已在歲月洪流中矗立數百年。
福建土樓,這種源于古代中原生土版筑建筑工藝技術,產生于宋元時期。因其大多數為遷徙至福建的客家人所建,又被稱為“客家土樓”。這種獨特的建筑工藝技術經過明清時期的發展,逐步成熟,并一直延續至今。福建土樓依山就勢而建,所用建材大多取自當地生土、木材、鵝卵石等等,是一種自成體系又極富美感的生土高層建筑。同時,福建土樓還融入了中國傳統建筑的“風水”理念,適應了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。
它是東方血緣倫理關系和聚族而居傳統文化的歷史見證,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大型生土夯筑的建筑藝術成就,具有“普遍而杰出的價值”。2008年7月7日,在加拿大魁北克城舉行的第32屆世界遺產大會上,分布在漳州市南靖縣、華安縣和龍巖市永定區的46座福建土樓,被列入《世界遺產名錄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