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月5日,福建省心臟康復中心聯盟在廈門成立,省內32家醫院成為首批聯盟單位。該聯盟由廈門大學附屬心血管病醫院(以下簡稱“廈心”)牽頭,將推動我省建立起科學、適宜、連續性的心血管疾病全程管理新模式,讓心血管病患者高質量地回歸社會。
受傳統觀念影響,不少做了心臟手術的患者在出院后不敢運動、抑郁焦慮,甚至不敢工作,擔心支架會脫落、起搏器會移位,或再次發生心梗、心絞痛等各種問題,而有的則走向另一極端,以為做完手術萬事大吉,原本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不改變,甚至擅自停藥。這些問題都需要專業的心臟康復醫生進行評估、指導與跟進。然而我國超3億的心血管病患者,絕大多數康復意識薄弱,在治療后并沒有獲得合理的康復治療。中國心臟康復聯盟執行主席徐亞偉教授表示,我國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形勢仍然非常嚴峻,心臟康復是實現心血管病患者有尊嚴回歸家庭、回歸社會的重要一步。
福建省心臟康復中心聯盟執行主席、廈心冠心病重癥監護室(CCU)主任戴翠蓮介紹,心臟康復就是對心血管疾病患者進行全程、全面管理的綜合干預治療,通過定制個性化、整體化的康復方案,幫助心臟恢復到良好的狀態,可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質量,降低患者死亡率和再住院率,減輕家庭和社會的負擔。心臟康復主要有藥物、運動、營養、心理以及戒煙限酒等五大處方。
廈心是首批中國心臟康復中心及示范單位之一,獲評“心臟康復建設模式創新單位”,迄今已幫助1000余名患者高質量地回歸社會、家庭與工作。戴翠蓮表示,做康復訓練的患者,從一定程度上可加快病情恢復,已有越來越多的患者走出“心臟病患者不可以運動的盲區”,在科學的指導下建立起了“運動是良藥”的信念。
據悉,福建省心臟康復中心聯盟成立后,將積極推動和制定心臟康復標準化技術與標準化流程,吸納社區醫療衛生服務中心共同開展院外康復管理。此外,還將建立心臟康復數據平臺和科研協作平臺,為進行高質量的心臟康復研究打下基礎,探索福建特色的心臟康復模式。(記者 楚燕 通訊員 劉云芳)